納西族的風俗習慣(納西族民族風俗):3排5線老虎機

時間:2023-12-13 18:18:41 作者:3排5線老虎機 熱度:3排5線老虎機
3排5線老虎機描述::納西族據可考究的資料顯示,納西族原來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從西北河湟地區向南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而且與當地的土著融合而形成。現在絕大部分的居民是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又被稱為納西、納日、納罕、納恒等等,名稱比較多。“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西周時期納西族先民在在今陜西、甘肅一帶建立犬戎國,立都于靜寧縣,據文獻記載納西先民為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秦漢至魏晉,納西族已遷徙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以游牧、畜牧為主。東漢時期納西先民在四川境內建立——白狼國。唐代時期,部分納西族先民沿雅礱江南下,抵達麗江。后來部分的先民又揮師南下,在洱海東部建立了第一個政權——越析詔。史稱越析詔“地最廣、兵最強,素為南詔忌”。500多年間,納西族的先民們在唐朝、南詔、吐蕃三大強勢的夾縫生存,在這種環境之下納西族的文化也同時受到這三大文化圈的潤澤,以東巴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尤為典型。在古代的宋代時期以前,納西族地區基本處于戰火硝煙之中,直到宋代才處于相對安定的局面,人口、經濟和文化才得以發展。后來元朝時期忽必烈又滅大理國進入納西族地區后,對當地部落首領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職,土司土官制度逐漸形成,正式將納西地區納入了云南行省的行政區轄。明朝時期,明軍進攻到云南后,納西首領率領到民眾歸附了朝廷,而朝廷也給予了他們貴族的身份,榮耀是可以世襲繼承的。后來當地的土司大力發展生產和技術,各方面包括軍事力量都得到不斷了提高。此后木氏向北擴張勢力,開始向藏區用兵,至明末,其勢力范圍達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區。清朝時期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為通判,“改土歸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種苛派,建立了封建地主經濟。強制性地在納西族地區實行移風易俗,如廢火葬,改革服裝,強化封建家長制、包辦婚姻制等等,政策之下導致納西族地區發生了重大的社會矛盾和文化變遷,加劇了傳統文化的衰落,因為社會要經歷變革,所以文化也自然會有改變。民國和抗日戰爭的時期,納西族也經歷了很多的動蕩,也在保家衛國的戰爭里貢獻了很大的力量,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納西族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產生了巨大變化。跟隨國家的政策發展也越來越好,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一大旅游熱門區,繼續延續著本民族的文化和風俗。以上由小編綜合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和學習,謝謝!鹽田曬鹽女 片子拍攝于西藏昌都瀾滄江鹽井村。瀾滄江畔的鹽井村是納西族的聚集地,千百年來,那里的納西族同胞們通過打井用鹽鹵曬鹽,獲得自己的勞動收獲。鹽巴是藏族同胞打酥油茶必備的,一碗油亮微紅的酥油茶是藏族同胞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 由于過去納西族的男人都去趕馬幫,所以納西族的婦女們就成了曬鹽的主力,這習俗一直保持到現在。圖中一位正在曬鹽的納西族大姐,勞作中,回眸望過來,眼神讓人難忘。#相機手機拍美片# #小組攝影館# #頭條發現計劃# @頭條發現官 @頭條圖片 @中國西藏旅游太吃驚了,納西族是女人娶男人,而且男人越黑越壯越值錢!網紅楊奇函到云南麗江旅游,他在游玩的時候了解到,原來當地納西族的風俗比較奇特,他們那邊是女人娶男人,女人負責掙錢養家,男人負責“貌美如花”,并且彩禮也是女人這邊出。男人如果高、壯、黑,那在納西族是非常受歡迎的,這種聘禮得要35~40頭牦牛,而白、弱、瘦在納西族可能只能獲得土雞蛋做聘禮了,楊奇函這種,就“20”個土雞蛋就夠了。不得不說,這真的長見識了,牦牛在高寒的地方挺吃香的,在那邊娶個男人也挺不容易啊。#明星們在生活中都是什么狀態# #八卦手冊#納西族歷史文化簡介 納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之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民族。大體上東部方言區多稱“么些”西部方言區多稱“納西”,除東西部主要聚居區外,其散雜居方言區亦稱“納” “納汝”“納恒”等,按納西語分析, “納”有“大”或“尊貴”的意思,“西”“汝”“恒”等意為“人”或“族”。1954年,根據本民族意愿,經國務院批準,以“納西”作為共同族稱。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市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古城區、寧蒗縣、永勝縣,迪慶的維西、香格里拉,及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地,現有人口324679人,其中云南省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納西族295564人,占納西族人口的95.5%。納西族的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東巴教和藏傳佛教為主,儒、釋、道多神崇拜,麗江的納西族還信仰三多神。納西族有自己獨特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和標音文字“哥巴文”,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經》達兩萬多卷,東巴古籍文獻已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是納西族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納西族系古氏羌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區南遷,與土著融合而形成。秦漢至魏晉,納西先民已遷徙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以游牧、畜牧為主;唐代,部分納西先民沿雅礱江南下,抵達麗江,隨后南下,在洱海東部建立了越析詔,越析詔存時不久,被南詔所滅;宋代,納西先民的政治環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南詔也陷入了混亂,東邊的宋王朝則窮于應付北方游牧民族,無力侵略西南,納西族由此獲得了一個難得的獨立發展時機,在社會經濟獲得充分發展的同時,政治上分散的么些部落漸趨統一。 13世紀初,蒙古軍隊渡江,平定云南,公元1276年,元在麗江設軍民總管府,統領一府七州一縣,由納西族首領阿良任總管府職并世襲,木氏家族由此崛起,麗江第一次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圖,極大地提高了納西族在周邊民族中的政治地位;明代是納西族最鼎盛的時期,明初,納西首領阿甲阿得率眾歸附明朝,并隨明軍征討邊疆,屢立戰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嘉許,親賜“木”姓,允其世襲麗江府知府,予以積極扶持。清代,木氏勢力漸趨衰落,1723年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木氏土司此后一蹶不振,但麗江的地主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手工業也漸趨繁盛,麗江古城的格局最終形成,成為納西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鴉片戰爭以后,納西族地區也進入了社會動蕩時期,納西族人民積極響應,宣布脫離清政府統治,并參加了護國運動等反帝反封建運動,抗日戰爭時大陸交通線被日軍切斷,中國的陸路交通線只剩昆明一大理一麗江一拉薩一尼泊爾一印度這一條,麗江成為重要中轉站,麗江的商業、文化、教育由此盛極一時。 1949年7月1日,麗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2003年7月1日,麗江撤地設市,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由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沿襲。建筑 納西族傳統民居為桿欄式結構的木楞板房,由于接受漢文化比較早,加上明代開始大量漢族遷入,居住比較早的壩區納西族吸收了漢文化的民居建筑,現除了居住在較為偏遠山區納西族仍保留著桿欄式房屋外,大量已使用土木或磚木建筑民居。板瓦、筒瓦、壽頭瓦、瓦貓、懸魚是維持納西民居風格的重要材料。納西民居的形式主要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兩院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是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較高、較向陽,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居民常在廈子上進行吃飯,會客等活動。服飾 以麗江為代表的納西族服飾,未婚女子一般梳長發或扎長辮披垂肩后,已婚婦女戴藍色帽子。上身穿、袖前短后長的大襟布袍,外加坎肩,著長褲,腰系百褶圍腰,背披“七星羊皮披肩”,寧蒗納西女子喜用牦牛尾或線制作粗大的假長辮,戴交纏式布包頭,上身穿短衫,下著十分寬松的襲地百褶裙。腰間用很長的寬布條層層纏繞。納西族婦女喜戴手鐲、耳環等飾物。男子的服飾與漢族無大異,唯“東巴”身著長衣,頭戴“五佛冠”,即寬邊帽箍上連綴五塊繪有神像或其他符號的牌子,牌上諸神,或代表東、西、南、北、中,或代表達拉米悲諸神。習俗 婚俗 納西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男女一般二十歲左右結婚。舊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優先婚配習俗。結婚一般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辦婚禮等程序。 摘錄拍攝于云南白沙壁畫博物館昆明有個“民族村”,這里有二十幾個少數民族聚集在一起,他們每天都會穿著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吃自己民族的傳統美食,保留自己民族的傳統風俗。印象深刻的是摩梭族至今還保留著走婚制的習俗,圖1⃣️我身后的房間就是婚齡女性的臥室,圖2⃣️可以看到祖母位是全家地位最高的。圖8⃣️納西族有自己的文字1400多個,同一文字在不同的語境里有不同的含義。走在民族村里,你常常能看到不同民族服飾的姑娘小伙子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納西族的風俗習慣(納西族民族風俗)-3排5線老虎機】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